开封市健康教育网
返回首页丨收藏本站丨设为首页 | 单位首页
网站首页
部门介绍
健康促进
健康科普
基层信息
健康创建
专题专栏
材料制作
  • 部门职能
  • ┊
  • 联系方式
  • ┊
  • 部门新闻
  • ┊
  • 健康素养
  • ┊
  • 政策文件
  • ┊
  • 烟草控制
  • ┊
  • 健康教育
  • ┊
  • 慢病防治
  • ┊
  •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
  • ┊
健康科普

网站首页
部门介绍
健康促进
健康科普
基层信息
健康创建
专题专栏
材料制作

联系方式

开封市健康教育网官方网站
地址:开封市健康教育网
电话:0371-23886196
网站:http://jkjy.kfcdc.com.cn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健康科普
健康科普

病例激增!中疾控提醒!这种病毒,处于高发季节!

专家提醒,冬春季节是各类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,除了新冠病毒,一些其他病原体也会攻击人体的呼吸道和肺部,如流感病毒及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等,也要做好防治。


近日,HRSV病毒引起全球关注,相关儿童病例在欧美国家激增,中国疾控中心发布人呼吸道合胞病毒(HRSV)感染疾病防治知识问答,介绍HRSV病毒有关权威知识。

什么是HRSV病毒?


HRSV为肺炎病毒科,正肺病毒属的RNA病毒。


HRSV感染后,潜伏期通常为2-8天,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,早期HRSV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,临床表现如鼻塞、流涕、咳嗽和声音嘶哑等。


HRSV感染患儿大多数症状会在1-2周内自行消失,少部分可以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,主要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,多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,临床症状包括咳嗽、喘息,极少部分进一步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和喂养困难等,严重者可发展为呼吸衰竭。


“对于儿童来说,要关注来自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导致的冲击。”


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表示,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HRSV,但HRSV感染的高危人群主要集中在儿童、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人群。


HRSV病毒如何传播?


在传播途径方面,有症状的HRSV感染者和无症状的隐性感染者都可传播病毒,通常可通过以下途径传播:


一是接触传播,如鼻咽黏膜或眼黏膜接触到含病毒的分泌物或污染物;


二是飞沫和气溶胶也可以引起传播,如近距离接触患者咳嗽或打喷嚏等。

重症几率高吗?


首先要注意,感染过HRSV也不能形成永久免疫,之后还可能多次感染。它是婴幼儿肺炎、毛细支气管炎最常见的病因。


全球每年约有3310万例5岁以下儿童HRSV引起的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新发病例,其中约10%需要住院治疗,约2%-5%住院患儿死亡。低龄儿童以及60岁以上老人感染后更易发生重症。

出现哪些症状需要立即去医院?

HRSV感染后除了引发呼吸系统疾病外,还可导致其他系统病变,如:心血管系统受累可以出现心肌损伤、心功能不全等;中枢神经系统受累可出现中枢呼吸暂停、癫痫、脑炎等;另外,极少数病例可出现低体温、皮疹、血小板减少和结膜炎等。


宝宝如出现典型呼吸道症状,包括呼吸频率加快,咳嗽、喘息,并伴有烦躁不安或喂养困难,吸气时出现“三凹征”或者其他异常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。


儿童早期感染大部分局限于上呼吸道,表现为发热、鼻塞、流鼻涕、轻微咳嗽等,这个时期是可以在家观察的,使用一些对症的药物:如退热药物、感冒药物来进行治疗。


但如果小朋友出现下呼吸道症状或者其他严重表现,出现高热持续不退、发热>3天、咳嗽加重、喘息,甚至面色难看、呼吸急促、呼吸费力、喂养困难、惊厥等,需要及时就医、不可在家治疗。



HRSV病毒在我国流行情况如何?


我国为全球HRSV流行高发国家之一。


研究显示,2009-2019年间我国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病原体构成中:流感病毒,HRSV和人鼻病毒是在全人群中检出率位居前三的病毒性病原体,构成比分别为28.5%,16.8%和16.7%。


而在儿童中, HRSV是病毒性病原体中检出最高的病毒,检出率达25.7%,远高于流感(14.2%);在学龄期儿童(8.1%)以及成人(4.5%)中检出率逐渐下降;在老年人中检出率稍有所上升(7.4%)。


目前检查呼吸道合胞病毒的方式有哪些?


?血常规: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减低,淋巴细胞数相对增高。
?鼻咽部分泌物培养:患者的洗鼻液、鼻咽拭子、血、痰等,进行鸡胚培养、动物接种或细胞培养可分离出病毒。
?免疫荧光法:利用免疫荧光法在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检测出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,有早期快速诊断价值。
?补体结合试验:补体结合试验可见中和抗体的滴度升高。
?X线检查:X线检查可见肺部炎性浸润,两肺有点或片状阴影,约三分之一病例有肺气肿存在。毛细支气管炎可见支气管周围炎影像或肺纹理增加,部分可因雷击肺泡出现小点片状影。

感染HRSV病毒后应如何治疗?


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,目前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抗病毒药物,除了应该卧床休息,多喝水等一般治疗以外,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。
?如果患者出现了高热,体温超过38.5摄氏度,可以给予药物降温,联合物理降温。
?出现咳嗽、气短、发绀时,应给予氧气吸入、止咳平喘、祛痰药物,从而保证气道通畅。
?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,应给予强心、利尿等对症治疗。
?继发细菌感染的患者,应及时给予有效的抗菌药物,可以通过病原体的培养,及药敏实验结果,选择敏感的抗感染药物。

如何预防HRSV感染?


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可通过注意营养,防寒保暖,增强抵抗力以及儿童接种疫苗,进行预防。
?平时应注意营养,防寒保暖,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活动。
?应注意休息,避免引起身体疲劳,使机体免疫抗病能力降低。
?确保儿童完成所有疫苗接种,如白喉、破伤风、百日咳等疫苗。

?儿童和看护着应注意日常卫生、保持清洁干净,做好手卫生,建议大家学习七步洗手法。

基本公卫服务宣


关于HRSV感染常见知识问答,附一图读懂


NO.1

什么样的宝宝更容易感染RSV病毒呢?

答:各年龄段人群对RSV普遍易感,但低龄宝宝以及60岁以上老人感染后更易发生重症。


《儿童呼吸道感染合胞病毒感染诊断、治疗和预防专家共识》强调:

①RSV感染后,发展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早产、低出生体质量、男性、有兄弟姐妹、母亲吸烟、特应性皮炎史、非母乳喂养和居住环境拥挤等;


②发展为重症的高危人群则包括年龄<12周、慢性肺部疾病、先天性气道畸形、咽喉功能不协调、左向右分流型的先天性心脏病、唐氏综合征、免疫缺陷和神经肌肉疾病等。


NO.2

怎么能第一时间发现宝宝可能是感染了RSV?

答:宝宝如出现典型呼吸道症状,包括呼吸频率加快,咳嗽、喘息,并伴有烦躁不安或喂养困难,吸气时出现“三凹征“等,建议及时就医,遵医嘱诊疗。




NO.3

感染了RSV会有后遗症么?

答:大多数感染RSV的患儿能完全康复,不遗留后遗症。

但部分宝宝婴幼儿时期感染RSV可能出现以下情况,因此预防与积极的治疗仍是针对RSV感染的重中之重:


① 有20%以上患儿会出现再发性喘息,再发性喘息患儿有50%以上出现反复喘息。


②婴儿期RSV下呼吸道感染与反复喘息和哮喘的发生直接相关,婴儿期RSV感染的患儿出现哮喘的概率是健康婴儿的4倍,特别是有过敏性鼻炎、湿疹、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的患儿。


③早产儿、合并先天性心脏病或有唐氏综合征、免疫功能缺陷等疾病的患儿,RSV感染后临床表现往往更重,出现呼吸系统后遗症的比例较高,常见的表现为持续喘息或哮喘、活动耐力下降等,且这种肺功能的受损可以持续10年以上。


④婴儿严重RSV感染后可能出现闭塞性细支气管炎(Bronchiolitis obliterans,BO),这类患儿往往对传统治疗措施(包括呼吸道管理)不敏感.。


NO.4

感染过RSV的宝宝是不是就不会再感染了?

答:仍然有可能。

RSV感染后机体不具有终身免疫力,且RSV具有较强的传染性,极易感染低龄儿童。几乎所有儿童2岁以前都会感染RSV。约50%儿童曾经发生过2次或以上RSV感染。大多数儿童如果在出生1年内感染过RSV,此后3年存在反复感染的可能。


NO.5

现在有疫苗可以接种么?

答: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,但抗体的研发已有很好的进展。

尚无RSV疫苗及有效的抗病毒药物用于RSV的治疗,唯一可用于RSV预防的人源化特异性抗体帕利珠单抗(Palivizumab)尚未在国内批准使用。但目前国内已有RSV长效人源单抗的研发进入三期临床试验阶段,近期针对婴幼儿群体RSV预防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正在多地开展,临床招募工作火热进行中,RSV长效抗体的研发,有望弥补RSV抗病毒治疗的空白。

来源: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宣传平台

分享到:
点击次数:253  更新时间:2023-02-15 15:55:05  【打印此页】  【关闭】
上一条:开学了,送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   下一条:上吐下泻?警惕!这种病毒进入高发期

相关文章

  • 开学了,送孩子一份超详细的体育锻炼恢复攻略
  • 癌之真相 癌症能不能预防?
  • 谈癌色变 癌症是什么
  • 收藏!10大高发癌症如何筛查预防
  • 孙春兰: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!确保如期安全开学
  • 连续上班,送上99%的人都不知道的“补脑”秘诀
  • 豫宝科普:阳光和新鲜空气的重要性
  • 豫宝科普:少饮酒不酗酒
  • 健康生活顺口溜:科学饮水
  • 健康生活顺口溜:戒烟
  • 健康生活顺口溜:儿童看护
  • @青年学生:保持心理健康,请你这样做

Copyright © 2020 jkjy.kfcdc.com.cn All Rights Reserved

中国-开封-汉兴路155号 [475004]版权所有

电话:0371-23886196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